云南民族村荟萃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
占地1270余亩;在滇池之滨的俊山秀水间,按照1:1的比例,建造、还原了25个云南少数民族的村寨;保护传承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优秀而独特的传统文化。于1992年建成开放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民族文化主题景区。
云南民族村景区内建有造型各异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有五彩缤纷的衣着服饰,有妙趣横生的婚俗礼仪、有多姿多彩的民族节庆、有优美诙谐的音乐舞蹈,兼有博览、游乐、度假、餐饮服务等各种综合配套设施。
在云南民族村里,吉祥的傣寨白塔,壮观的白族大理三塔,高耸的彝家图腾柱,源远流长的纳西东巴文化,佤族的木鼓、布朗族的婚俗、基诺族的太阳鼓、拉祜族的芦笙舞、雪域高原的藏族佛寺、哈尼族的龙巴门、德昂族的龙阳塔、景颇的目瑙纵歌、壮族的铜鼓文化、奇特的摩梭人母系氏族社会遗承、以及风趣的亚洲群象表演、精美独特的民族风味美食、多元的民族文化、风情浓郁的民俗展示,将令您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云南民族村民俗村寨〕
傣族
傣族人口约107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澜沧江流域的河谷坝子区域。
傣族寨是进入民族村的第一个村寨,占地面积27亩,三面环水,绿树掩映。一幢幢“干栏式”傣家竹楼,通过蜿延的红砂石小径联向肃穆的缅寺。巍峨壮观的白塔,精巧玲珑的风雨桥,以及风雨亭、水井、钟亭等建筑充满着傣家的浓郁风情,是傣寨真实的民间景观再现 。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期间,这里都有活泼欢快的“象脚鼓舞”,婀娜多姿的“嘎光舞”,还有丰富多彩的傣族婚礼表演、赛龙舟、丢包、栓线、放高升等民俗活动,异常热闹。让您真正领略到来自高原的气息。
水族
云南水族1.3万人,农耕为主,聚居在富源县的古敢水族乡和黄泥河镇。其族源可追溯到古代“百越”,由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古时曾自称“虽”,汉语音译为“水”,因此得名。水族有语言,通行汉文,曾自成以月象变化周期纪年的历法;民间笃信“万物有灵,灵魂永在”的原始宗教,每户人家门头均置有“吞口”面具,以驱邪消灾,求得平安吉祥。
水族寨依水而建,围农具成景,主要由云南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代表性的板屋系“街面房”式的建筑,以及八卦轮、龙潭、大龙树等景观组合而成,表现了水族文化的祖风与特色。
布依族
云南的布依族人口近5.5万人,主要聚居于曲靖、文山、红河几个州、市的10余个县境内,其族源归为古代“百越”,曾有过“谢蛮”、“仲家”等称代,是百越族系中骆越人的一支。农耕民族,以农历纪年,物产丰富,自然条件较好;有语言,通行汉文,文学兴盛,歌舞升平,民间信奉“万物有灵、多神主宰”的原始宗教,代表节庆为祭社神节(六月初六)。
布依族寨子傍水而建,两幢民居忠于民间的构建方式,实现了邛笼系与板屋系建筑手法的完美结合。寨内水榭回廊,曲径通幽,既是民居风情的浓缩,又是园林景观的新创,颇具代表性。
布朗族
布朗族人口约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澜沧江下游两侧的山岳地带。布朗族寨与佤族寨毗邻相连,寨内建有民居、鬼神广场等建筑。
鬼神广场表现了布朗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广场中央竖立着布朗族的图腾,同时,广场也是布朗族祭拜神灵和表演歌舞、举行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
苗族
苗族以山地农耕为主,共104万余人,是云南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几乎全省都有分布,超过5万人的有广南、金平、屏边、马关4县。苗族崇拜祖先,具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是一个不断迁徙的古老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五千多年的“三苗”和“南蛮”。“苗绣”在云南独树一帜,苗族芦笙舞精彩有趣,代表节庆是“花山节”(踩花山)。
苗族村选取山地为营造环境,颇具代表性;以典型的板屋系“吊脚楼”等民居为构建主体,提炼了苗族建筑的精华。吊脚楼展示苗族服饰及手制作工艺,民居楼则反映了生活起居的风范。
独龙族
独龙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人口近0.6万,农耕为主,勤于养殖,主要分布在贡山县所属的独龙江,其先民从藏南与滇西北迁入独龙江流域,故属土著民族。独龙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族语,由于高山隔断使聚居地相对封闭,独龙语是本语族中保留早期面貌较多的一支,向有语言“活化石”的美誉。独龙族崇拜大自然,一年只有一个节日称“卡雀哇”(年节)。
独龙寨以一栋典型的板屋系木楞房民居为主体,迁入母子二人入住,展示了一幅人问烟火的真实画面。同时,又营造了一栋树居建筑,于是,寻回一段历史的印迹。
普米族
普米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人口3.3万,属古氐羌的一支遗裔,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及维西、永胜等县。民问艺术兴盛,对歌蹉舞精彩,“成丁礼”专为成年即13岁的孩子设置,代表节庆为“人十五”节。有民族语言,通行汉文;民问信奉藏传佛教,因此,本民族的喇嘛和“韩规”(巫师)也常用藏文研写经文。
普米族寨以典型的板屋系“垛木”双层民居样式为主,按民间方式合院围成。酥里玛酒以大麦为主料依土法酿制而成,向来有“土啤酒”的美誉,西头建筑营造了酥里玛“作坊”的风情。
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人口近3万,农耕为主,主要分部在怒江流域的福贡、贡山以及泸水、兰坪县境内,系较为古老的滇西北土著民族,怒江也因怒族世居而得名。怒族能歌善舞,民问文学丰富多彩,笃信“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代表节庆为“仙女节”。怒族具有区域差异较大的本民族语言,通行汉文。
怒族寨以典型的板屋系石片瓦顶民居为主体,或穿堂通达,或套房瓦连,台地石阶从容点缀,充分表现了怒族建筑生动的空间构成,以及营造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组合功底。
傈僳族
僳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人口61万,农耕为主,主要聚居在怒江、维西两个傈僳族自治州、县,也即著名的“三江并流”地区,丽江、迪庆、大理、保山等州、市也有分布。族源古氐羌,秦汉南迁后称“叟、濮”等,民间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擅长竞技,歌舞丰富,代表节庆为“阔时”节,具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傈僳族寨以典型的板屋系“千脚落地”民居建筑为主体,表现了傈傈族民间台地环境的造型特色和组合形态,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傈傈族民众的审美情趣与豁达的生活方式。
满族
云南满族共1.2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昆明、保山、思茅、曲靖、楚雄等州市,城镇人口为主,工程技术以及行政、文化、医疗人员不少。满族入居云南始于清初,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贝子彰泰率满、汉两族官兵10万攻入昆明,据说“有八旗仆从不随师凯旋,潜匿滇境者”。此后,随官或经商进入、抗战进入以及上世纪中期后进入云南的满族同胞与日俱增,纷纷定居昆明等地。昆明的如安街即曾是满族聚居的地段,旧时有“旗人街”之说。
满族院汲取东北本溪满族民居大院构建方式,同时又注入昆明四合院建筑的大量元素,因此,当为两地民居建筑的完美组合。
回族
云南回族人口近65万,全省各县(市、区)几乎都有回族居住,有“大分散、小集中”和围绕清真寺“聚族而居”的特点,居城则聚为街区,居乡则自成村落,且主要居住在交通沿线、坝区、河谷和城镇。
云南回族先民在几个历史阶段分别从阿拉伯、中亚、西亚和我国的中原、西北等地区迁入。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严格遵守教义教规,遵奉《古兰经》及圣训,履行五大功课,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村景区的回族村落,主要由民居楼、清真寺及街区等建筑群组成,并有园林园艺景致点缀其间,较完整地表现了云南回民建筑的布局风格与构建特征。
瑶族
云南是瑶族人口仅次于湖南和广西的省份,共19万余人,主要分布于富宁、金平、河口、麻栗坡、广南、勐腊等县。云南瑶族有四个支系,即蓝靛瑶、过山瑶、山瑶和景东瑶族。 瑶族的族源,一说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古代族群,一说来自古代“百越”的一支。而瑶族大规模进入云南,则始于明清时期。蓝靛瑶和过山瑶全民信仰强调居修行的瑶族道教(或称瑶传道教),瑶族民间的“度戒”习俗,即是信教瑶族为成年男子举办的成人礼仪以及入教仪式。
瑶族寨子由民居吊角楼、平房民居及乡村道观、粮仓、寨门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一些道教文化元素的渗入,颇具典型性。
拉祜族
拉祜族人口约41万,主要聚居在思茅、临沧境内的澜沧江沿岸地区。
拉祜族寨与基诺族寨紧紧毗连,寨内建有拉祜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以及葫芦广场。
位于拉祜族寨中心位置的葫芦广场形似一只硕大的葫芦平面,核心有一组石雕葫芦。传说拉祜族的祖先诞生于葫芦中,因此葫芦广场表现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观念。
漫步拉祜族寨,葫芦笙悠扬婉转、口弦声余音绕梁,表现拉祜族劳动场面的“丰收摆舞”充满欢腾和激情,展示了拉祜族的民间风采。
佤族
佤族人口约36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澜沧江南段以西的阿佤山区。
佤族寨位于“翠漪洲”东南角。寨内分布有茅草顶的干栏式建筑群、牛头广场、神灵广场、司岗里石雕以及粮仓等。牛头广场是佤族古老的剽牛活动场所,场正中的牛角为佤族的寨桩,广场前的两个石人分别为佤族的男性和女性祖先。神灵广场表现了佤族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自然崇拜观念。场中两个石人雕像分别为佤族最崇拜的“木依吉”和“阿依娥”。
佤族木鼓舞节拍鲜明强烈,风格粗犷豪放。佤族姑娘在舞蹈中长发飞舞,舞姿刚健。一年一度的剽牛祭鬼活动、“舂新米”、“织统帕”等生活场景,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基诺族
基诺族人口约1.8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景洪县的基诺山区。
基诺族寨与佤族寨、布朗族寨一桥相连,隔水相望。步入基诺族寨,可以看到绿树鲜花丛中点缀着嶙峋怪石,一幢幢基诺族茅草屋错落有致,仿佛走进了山峦起伏的基诺山区。基诺族寨建有基诺族群众的大公房、民居楼、粮仓和太阳广场。
基诺族能歌善舞,有着丰富的文化。在表现基诺族太阳崇拜的太阳广场上,欢快热烈的“太阳鼓舞”,鼓声雄健深厚,舞姿轻快活泼,是基诺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项活动。
蒙古族
蒙古族在云南有2.8万人,多为元世祖忽必烈征战云南时所率部署的后裔,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是较集巾的聚居地,其余的蒙古族同胞则与各族群众共处杂居,主要分于滇中城乡。
兴蒙乡的蒙古人有不同于内地大草原的语言和服饰,代表带庆是三年一轮的那达慕大会。其先民早年入滇,在现址附近驻防,迁入现址后改以渔业为生,随着杞麓湖水位渐退,则改以农耕为主。
蒙古族村主要由云南通海兴蒙蒙古族乡代表性的合院系“一颗印”式的建筑、蒙古包及跑马场等组合而成,既表现了大草原游牧民族的祖风特征,又展示了云南蒙古族独特的建筑风格。
白族
白族人口约180万人,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村占地62.5亩。村内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白族传统民居为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扎染坊”、“木雕屋”、“花园茶社”、“戏台”、“本主庙”以及按实物比例缩小4倍建造的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布局,使整座村寨院落鳞次栉比,宽敞整齐。一条以经营精美工业品的“大理街”贯通南北,沿街设有民俗馆和蝴蝶展馆。
白族历史文化悠久,民间艺术“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充满喜庆欢乐气氛;民俗节庆活动有热闹欢快的“三月街”、“绕三灵”、“迎新娘”等。白族传统“三道茶”堪称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绝。
壮族
云南壮族主要聚居在文山州,人口114万,民间的村寨大多依山傍水。壮族擅长种植水稻,有太阳崇拜和长老崇拜的风俗,视铜鼓为重器,厚爱银饰,善烹制五色花米饭,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进入景区壮族村,迎面有祭祀龙王的龙柱,两边是先民绘制的天王崖画和为纪念传说洪水泛滥时帮助先民度过劫难而建的石葫芦亭。祭祀玉皇大帝的昊天阁和传说能驱邪纳福的硕大铜鼓耸立在广场两侧。杆栏式和麻栏式民居、壮族青年社交休憩的“情廊”、村寨长老议事的“老人亭”,及龙树和“三七”园,稍远处别致的风雨桥和旋转的水车,映衬出一派秀丽的壮乡田园风光。
纳西族
纳西族人口约28万,主要聚居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村占地49.5亩。入口处有纳西族保护神“三朵”塑像和以《创世纪》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墙。重彩绘画和精细木作为特色的“三坊一照壁”、“民居院”、“花马坊”、“工艺楼”、“廊房”等重要建筑围合烘托出“四方街”。
纳西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著名的东巴象形文字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它是目前世界上仍在民间流传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写成的典籍,叫“东巴经”,是一部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清新优雅的纳西“洞经音乐“融合了古代中原宫廷宴乐的旋律音韵,至今在纳西族聚居地区流传,是当今民族音乐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摩梭之家
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多聚居在宁蒗县永宁乡的泸沽湖畔,人口约8万。
摩梭民居就地取材,用圆木横垒为墙,建成合院式寨楼居住,这类井干式建筑又称木楞房,具有较好的御寒保温性能,体现了顺应自然的生态观。摩梭人保留了母系大家庭的基本形态,呈现在您眼前的是一个完整的摩梭家庭的四合院,由正房、经堂、花楼、门楼等构成,正房坐北朝南,通称祖母房。居住一家中最年长的女性,同时也是一大家人饮食、待客、议事的核心场所和与神灵接触沟通的地点。花房称阿夏房,是婚龄女子的住房,一人一间,供走婚用。经堂,供佛及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
摩梭院内外,姑娘们载歌载舞,献酥油茶,荡猪槽船,唱“玛达咪”,尽展民俗与风情。
彝族
彝族在云南境内约471万人,是省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金沙江、元江流域和哀牢山、无量山腹地。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打歌、跳乐之风盛行,大三弦、跌脚舞久负盛名。火把节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民族节日。
彝族村占地50余亩,三虎浮雕墙与虎头内祖师形象表现了彝族虎鹰文化。太阳历广场图腾柱上有太阳、虎、火和八卦图形象,周围环绕着10个朝向不同的月球造型,外圆周有12生肖石雕。依山而建的“土掌房”歌舞楼、民居房、汤锅坊及织绣间,以及土司院等,表现了生态和谐。村中建有斗牛场和茶山园,还有秋千等民间体育设施。
哈尼族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人口约130余万,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元江、澜沧江流域的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
哈尼寨占地15亩,展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蘑菇房和爱尼母子房,日月广场;有表现哈尼族关于鱼生万物传说的大型浮雕,有表现哈尼族迁徙传说的图腾柱;有体现生产生活的磨房、龙巴门、秋千场、梯田;寨神树和祭石表现了哈尼族“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哈尼传统的节日有“年首扎勒特”、“苦扎扎”、“插秧节”、“尝新米节”等。被誉为“哈尼山魂”的片片梯田,是哈尼农耕文化的经典,广受称道。
舞蹈以三弦、四方、棕扇、乐作等最常见。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对自然力的崇拜,与民间丰富的祭祀活动与农业生产直接关联。
德昂族
德昂族人口约1.7万,主要分布在德宏州和保山市的潞西、梁河、瑞丽、陇川、隆阳等县区。
民居多为草排覆顶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眼前的德昂村建筑纳入了能容纳数十人居住的德昂大房子,毡帽顶的小房子,还有颇具浪漫色彩的大公房、小公房……还建有“龙阳塔”标志及佛教奘房、佛塔。
德昂族民间普遍信奉南传佛教,民俗活动与佛事活动关联紧密。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是重大节日。德昂族服饰色彩丰富,口头文学特别是民歌创作活动较为普及,茶文化更是独具特色。
景颇族
景颇族人口约12.4万,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云南民族村景颇寨占地15亩,有宽敞大方的各式民居建筑和精美华丽的”山官房”。建筑形式集中表现了景颇族“干栏式”、“倒T型”等结构特征和布局形制。广场中央竖立着“目脑纵歌示栋”。图案和雕塑象征着景颇族人民团结向前的意愿和骁勇刚毅的性格。景颇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奉鬼神,崇拜祖先。
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期人们围绕“目脑纵歌示栋”,群体起舞。
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省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梁河、潞西等县,人口3.5万,民间多信奉鬼神、祖先的原始宗教,一些地区也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为氐羌后裔,其先民公元2世纪即进入滇西北怒江流域,其中一部分约在13世纪定居于现陇川县户撒坝子,另一部分其后定居于梁河地区。阿昌族工匠生产的“户撒刀”有长刀、短刀和藏刀等,品种繁多,精致美观,品质优良,历来行销于省内、川藏等地及缅甸等国。
阿昌族寨以一幢合院系建筑为主体,与寨门、手工作坊等建筑互为呼应,青瓦砖墙,石础抬柱,颇具特色。
藏族
云南省境内的藏族人口约12万,主要聚居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少量散居于丽江、贡山、永胜、宁蒗等县。
藏族信奉藏传佛教,白色被藏族视为纯洁神圣的象征。
藏族村占地21亩,村内有大小中甸地区的坡顶民居和德钦地区的雕楼式平顶民居。庄严神圣的藏传佛寺,壮观的迎宾白塔,象征吉祥和睦的“白牦牛”雕塑与独具风格的藏式建筑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藏族主要节日有:藏历年、丹巴日古(七月夏游节)、昂曲节、格冬节等;主要礼节是献哈达;传统的酥油茶在民族茶道文化中一枝独秀。豪放的藏族“热巴”、“锅庄”、“弦子”等歌舞,让您真正领略到来自高原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