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瑞丽市东北20公里瑞丽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景区总面积7平方公里,属热带雨林景观。
“莫里”是傣语,意为“美丽的瀑布”。“莫里”又叫“扎朵”,相传释迦摩尼佛祖曾在莫里温泉旁戒斋沐浴,后来留下了一只硕大的足印,为纪念佛祖的亲临,后人用佛脚印的印巴利语“扎朵”称呼这里。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野生植物1500种、花卉及香料479种,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15种。这里温暖湿润,日照充沛充足,莫里河从北向南,穿过盆地流入瑞丽江,河流蜿蜒而过,溪水清澈透明,溪流两畔异石奇树,景观清幽秀雅。沿河谷步行约4公里,可欣赏到“佛脚印”、“植物化石”、“树包石”、“扎朵瀑布”等奇特景观以及各种珍惜的植物与花草,穿行其间凉爽舒适、清新怡人。
这里原始的热带雨林植物遮天蔽日,你可以把硕大的百年古藤看成“吊床”,把残忍的“绞杀树”看成“热带冷血杀手”,把千年古蕨、万年古木化石看作厚厚的时间教科书;在不见天日的林中穿行许久,隐约听到跌水声,循声前行至峡谷尽头,声音已大得如雷鸣,眼界也忽然开阔,又可以见到天空,并见到一条巨幅瀑布从60米高的绝壁上倾泻而下,“迭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这就是扎朵瀑布。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所处的云南省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热带区域的西部,是中国具有伊洛瓦底江水系热带生物区系的地区,该区域历史上没有受到第四纪冰河期的影响,保存了许多古老原始的动植物种类,是中国—印度—缅甸热带生物地理区是资源集中、典型的区域。
走进莫里热带雨林,你不仅能看到多树种、多层次、丰富多样的热带雨林垂直景观,还能看到“空中花园”、“树包石”、“老茎生花”等神奇的雨林现象。
莫里热带雨林·神奇雨林奇观
【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是指蕨类、兰科植物的附生现象。雨林中的蕨类、兰科植物经常附着于高大乔木的树杈、枝桠上,利用雨露、空气中的水汽及有限的腐殖质(腐烂的枯枝残叶或动物排泄物等)为生,各种叶形和花朵一团团或一簇簇地包围着大树,悬于空中,宛如“空中花园”。
【老茎生花结果】
莫里热带雨林
老茎生花结果是指树木茎干上开出花朵和结果的现象。这是雨林中植物为了适应昆虫授粉活动而展示出的一种自然智慧。在热带雨林中,昆虫在林冠的活动范围有限,而成年乔木的枝叶往往很高,为使昆虫及其它动物授粉者更容易接触,聪明的大树便将花开在低矮处的茎干上。扁担藤作为热带雨林中为数不多的具有老茎开花、老茎结果现象的藤本植物之一,它的花果都仅仅出现在较粗壮的藤茎基部,甚至贴地而生,这样合乎自然法则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各种昆虫为它传花授粉,帮助它更多地繁衍子孙,当然也有利于人类、鸟类、鼠类等采食它的果实,帮助它更远地传播种子;而老茎结果果实幼嫩时绿色,较酸,成熟时棕红色,变软,汁多微甜可食用,还可以像葡萄那样用来酿酒。
【千脚落地】
千脚落地是指在雨林中,树木在向上争取阳光的同时,又要向下汲取水分,所以自身就长出许多的根系向下吸取养分,形成千根落地的现象。雨林这种大片垂落的树根,好似“琴弦”,当地称之为“森林魔琴”。在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这些气根将迅速成长和粗壮,被称为“支柱根”,最后形成独树成林的现象。
【板根现象】
板根现象是指高大乔木适应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的大板根现象。热带雨林中,丰沛的雨水带来强烈的淋溶作用,溶解带走了众多可溶性矿物,土壤只有薄薄一层,十分贫瘠。大多数树木的根都长在地表,这样可以很快吸收土壤表层的营养,为了避免头重脚轻问题,“板状根”就进化而来,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更有保持水分的作用。这解决了热带雨林中树木根系难以进入深层土壤却又要支撑地上部分茎干、枝叶生长的两难问题。
【植物绞杀】
植物绞杀是指绞杀植物的果实被鸟类食用后,种子被排泄在其他的乔木上。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种子发芽并生出许多气根,气根沿着寄主树干爬到地面土壤中,抢夺寄主植物的养分、水分,最终寄主植物终因外部绞杀的压迫和内部养分的贫乏而逐渐枯死。在热带雨林里,具有绞杀功能的榕树有二三十种。它们往往选择一些高大挺拔的寄主作为绞杀对象,可以较容易获得更广阔的生态位。绞杀现象是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残酷的现象近乎于动物界的弱肉强食。
【树包石现象】
树包石是指在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下,落在石头上的植物种子生根发芽,并顺着石头不断生长,最终把石头紧紧抱住,形成树中石的现象。一般榕树容易形成树包石的现象,为了寻觅土壤和更多的养分,它将多条根脉附着在石头表面向下生长,久而久之就将整个石头包裹起来,而完整的树包石往往需要上百年才能形成,因此非常珍稀。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属于滇南植物区系、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和缅北植物区系的犄角,是中国纬度最北、经度最西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分布区,已经超过了地理学上的热带,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区内涵盖了从热带到温带的气候类型和61种植被类型,是唯一分布在我国境内伊洛瓦底江流域热带区域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印、缅热带生物地理区系资源最集中和典型的区域。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景区内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常青。动物在这里惬意的生活,植物在这里肆意的生长。
莫里热带雨林·特色植物
景区内,在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里,古木参天,生长着1540种植物种类,479种花卉及香料。其中属国家二级、三级保护的珍稀特种多达十几种,有被誉为“上亿万年活化石”的树蕨,有世界十大名树之一的云南七叶树,以及滇红椿、顶果木等。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属于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请进入景区游览的您,严格遵守保护区相关的规定。它们很珍贵、很脆弱,希望你只留下美好的记忆,请勿带走它。
【桫椤】
在距今约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的桫椤大都罹难,只有极少数在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影。堪称“国宝”的它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濒危保护植物。
【扁担藤】
因其形似扁担而得名,为常年生植物。以前傣族进山打猎一般不带水壶,看到扁担藤砍断藤子后,就可以看到条条小筋的断痕,并很快就会流出可供饮用的清水。
【老虎须】
老虎须是一种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区的草本植物,花的基部长有数十根长的丝状物,飘逸下垂,就好像老虎的胡须,故而得名。老虎须最喜欢在温暖湿润水边或雨林荫湿处生长,由于紫黑色老虎须颜色深,几乎能够吸收太阳所有的色光,如果暴露在阳光下,花朵容易吸热,快速升温,而把自己灼伤。同时,紫黑色老虎须的花朵颜色较暗,与其他绚丽多彩的花朵不同,需要用色彩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为其授粉,老虎须是自花授粉植物。野生的老虎须已经很少见了,甚至濒临绝迹,被国家定为三级保护植物。
老虎须是一种既有颜值,又实用的植物,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它的根、茎都可入药用,可用于清热解毒,理气止痛等症状。虽然老虎须是难得的中药材,但是它全株却是有毒的,老虎的须不可捋,老虎须的花须也不可随意采摘。
【八宝树】
八宝树属海桑科,大乔木,高度可达40米左右,胸径1.8米左右。树干圆满通直,树冠伞形,枝四角形下垂,侧枝对生。单叶对生,叶大,长卵形,叶柄很短。顶生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扁球形,微微有棱,种子细小。莫里八宝树王因胸径达6米,是区域内最大的八宝树,称之为八宝树王。
【木瓜榕】
木瓜榕又名大果榕、馒头果、大无花果、波罗果、大木瓜、蜜枇杷、大石榴等,果实直接结在大枝桠或树干上,甚至树干的基部,形似扁球,大小如拳,初生绿色,成熟时变为红褐色,微甜多汁,味美可食,堪称野生水果中的上乘之品。木瓜榕不但可食部位多(春食叶,夏食花,秋食果),且营养价值也很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等成分。
【七叶树】
七叶树又名梭椤树,七叶树树形优美、花大秀丽,果形奇特,是观叶、观花、观果不可多得的树种,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之一。七叶树可作为食品、药品、木材等,叶芽可代茶饮,皮和根可制肥皂,叶和花可做染料,种子可提取淀粉、榨油,也可食用,味道与板栗相似,并可入药,有安神、理气、杀虫等作用。七叶树木材质地轻,可用来造纸、雕刻、制作家具及工艺品等。云南七叶树,是国家三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大叶崖角藤】
大叶崖角藤是中国的特有植物,附生于潮湿热带密林中的大树上及石灰岩山崖壁上,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叶崖角藤作为只能远观的藤本植物,攀援高达30米以上,其茎圆柱形,粗壮,气生根肉质,圆柱形,叶柄绿色,近圆柱形。花期是4-8月。
【勐仑翅子树】
勐仑翅子树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为中国热带石灰岩山季雨林的特有树种。勐仑翅子树叶和花具有要用价值,其功效为散瘀止血、补益,主治外伤及跌打损伤肿痛。而树皮有毒,其含有氯仿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会致人死亡。
莫里热带雨林·特色动物
景区内沟壑纵横,森林茂密,孕育着各种珍奇动物。不乏有绿孔雀、蜂猴、马来熊、穿山甲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以及蝴蝶、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等,沿着景区的游步道,快来寻找它们吧。希望您进入景区严格遵守保护区相关的规定。
【短尾鹪鹩】
短尾鹪鹩是莫里景区的常住居民,从外形上看,它与美艳沾不上边,但它略显圆润的体态却格外惹人喜爱,在鸟类中微胖代表。短尾鹪鹩颜色为黄褐色,黄褐色的羽毛中夹杂着黑色横斑和模糊的皮黄色眉纹,仿佛身披褐色鳞状“盔甲”。短尾鹪鹩生性活泼,整个山坡都是它闯荡的地盘,不时得意地“哼奏小曲”,清脆悠扬。
【紫啸鸫】
行走在莫里景区的林间,你也许会在林下低矮的山涧溪流、灌木丛中遇到在浅水觅食或者在低矮灌木丛中追逐打闹的的紫啸鸫。此鸟远观呈黑色,近看为紫色,栖息于多石的山间溪流的岩石上,往往成对活动,常在灌木丛中互相追逐,边飞边鸣,它的声音洪亮短促,犹如钢琴声般悦耳。
【灰腹地莺】
灰腹地莺体型小,尾短不露,脚长,喜欢在地面上活动的小型莺类。栖息于南亚热带山地的湿性常绿阔叶林,常见在沟谷地带阴湿的草丛和灌木丛中的地面上,多单个或成对活动觅食,食物主要是昆虫。灰腹地莺豆眼金眉,眼睛黑如墨竹,有着淡黄绿色的眉纹,蓝灰色的肚皮和橄榄绿的背对比鲜明,极为活泼。
【马来熊】
马来熊是现存体型最小的熊,全身黑色,体胖颈短,头部短圆,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马来熊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性格孤独,白天在树上休息,夜间活动,行动敏捷,善攀援。胆小,怕冷但不冬眠。杂食性,吃树叶、果实、蜂蜜、昆虫及小动物。目前,莫里热带雨林中马来熊数量较少,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蜂猴】
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目前,莫里热带雨林中蜂猴数量较少,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蜥蜴】
蜥蜴又被称为变色龙,多数以害虫为食,是人类的好朋友。景区内的蜥蜴常在草丛、石堆和路旁出入,呈现树干和枯枝的灰褐色,难以发现。蜥蜴作为短跑健将,能快速奔跑并改变前进的方向,行动敏捷,当它们遇到惊扰,就迅速窜到附近隐蔽处躲藏起来。
【绿孔雀】
孔雀被称为百鸟之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绿孔雀被誉为高贵和圣洁之物。作为中国唯一的一种原生孔雀,绿孔雀目前在中国非常稀有。绿孔雀一般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下热带、亚热带低山丘陵和河谷,在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稀树草地栖息。食物兼具植物和动物,主要包括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也吃白蚁、蟋蟀、蚱蜢、金龟子、蝶、蛾等昆虫。
链接:绿孔雀和蓝孔雀形态极为相似,但可从冠羽上进行区分。绿孔雀的冠羽是直直的簇形,矗立在头顶,冠羽的各羽毛像柳叶,蓝孔雀羽冠则是散开,像一把打开的小扇子,每个羽毛又似一个微型的羽毛球拍。另外,绿孔雀的脸颊为黄色和宝蓝色,蓝孔雀的是白色。绿孔雀的颈部绿色,带有铜钱样的斑纹,而蓝孔雀颈部蓝色,羽毛似丝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