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博物馆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大理州博物馆于1986年11月正式成立,集收藏、展示、科研、保护于一体,是云南省第一家建立的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20年8月13日,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0年1月10日起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位于大理市下关街道洱河南路8号,总占地面积3.0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000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库房面积2000平方米。全馆分为展览、文物库房和办公三个功能区,建筑布局为一进四院,建筑样式为仿唐式古代建筑与白族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筑相结合。馆内人员编制41人,内部设置办公室、保管陈列部、考古研究部、信息部、宣教部和保卫部。

大理州博物馆.jpg

大理州博物馆是大理历史和民族文物收藏中心,目前藏品总数为16433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95余件。藏品种类有石器、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南诏大理国佛教文物、民族文物、碑刻、革命文物等组成。设有大理通史展和专题展两大基本陈列,大理通史展运用文字、图片和文物藏品,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展览技术展示大理从石器时代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的一万年间筚路蓝缕的历程,专题展主要以大理青铜文化、大理陶瓷艺术、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大理石文化、“苍洱丰碑”红色主题、白族文化、本主文化、数字化体验等内容,多角度来展示和宣传大理厚重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大理州博物馆1.jpg

大理州博物馆一直秉承传播优秀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理念,建馆三十多年来,全体员工砥砺前行,博物馆跨越发展,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被相关单位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大理调研工作站”“大理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大理州旅游指定接待单位”。

大理州博物馆3.jpg

大理州博物馆作为大理州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自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运用数字科技,助推博物馆建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功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社教活动,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少年儿童热爱传统文化的好习惯,并积极引进和承办各类展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展览模式,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助力大理文旅各项工作繁荣发展。

博物馆展馆

大理通史

大理是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祖国西南开发较早的地区。大理历史 发端于一万年前的剑川象鼻洞,居住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的各民族用智慧和劳动推动大理从洪古荒迈向文明。大理通史展用文字、图片和实物生动系统地再现了大理从石器时代至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的一万年间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文化发展的脉络,展览内容分为远古足音、文明曙光、古国神韵、文献名邦、民国记忆、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六个单元,使人穿越时空,聆听深厚的历史回声,一睹大理由来的壮阔历史。大理历经万年,筚路蓝缕,才有今日的容颜。展览中运用全息投影、场景复原、多媒体影像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展示大理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增强了展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力和震撼力。

大理通史.jpg

大理通史展厅

大理通史2.jpg

大理通史展厅

大理通史1.jpg

大理通史展厅

青铜文化

苍洱大地总是不断赐予人们智慧和灵感,远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上的人们,用劳动和智慧开启了滇西青铜文明的时代之门,他们把自己的真实生活用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记录下来,仿佛在向后人叙述作日辉煌的历史。当揭开海门口遗址之谜的时候,让我们清楚地明白这些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青铜器告诉人们的是云南进入文明时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剑川鳌凤山继承和发展了剑川海门口青铜文化的风格。祥云县大波那木椁墓出土了云南省最大的青铜器。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洱海区域的青铜器铸造和制作工艺极其精湛,达到非常高超的艺术水平。祥云县红土坡出土了2000余件青铜器,种类丰富,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葬仪明器等说明战国至西汉,洱海区域的青铜文化达到鼎盛时期。

青铜文化.jpg

青铜文化展厅

青铜文化1.jpg

青铜文化展厅

青铜文化2.jpg

青铜文化展厅

白族文化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他称有“那马”,“勒墨”。汉代称“滇僰”,唐宋称“白蛮”,元朝时称“僰人”,明清称为“民家”,1956年根据本民族意愿定名为“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云南楚雄、昆明、怒江、保山,四川西昌,贵州省毕节地区,湖南省桑植县均有分布。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早在唐代,白族就将汉字作为自己的通行文字,白语中吸取了汉语的许多词汇,汉语是白族的第二语言。

白族文化.jpg

白族是一个豁达、开放、充满睿智而又自信乐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白族创造了悠远灿烂的文化。白族文化多元和谐,包容开放,特色鲜明 ,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文化1.jpg

白族文化展厅

白族文化2.jpg

白族文化展厅

白族文化3.jpg

白族文化展厅

陶器艺术

大理是云南古代陶器出现较早和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到元明清时期都有陶器出土发现。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灰黑陶为主,早期出土器型多为罐、钵、网坠。汉晋以后,制陶技术在农业生产、建筑、日常生活、宗教祭祀中广泛使用,器型丰富多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陶器艺术.jpg

大理同时也是云南古代瓷器出现较早的地区之一,大理的凤仪窑与玉溪窑、建水窑齐名,被称为云南三大名窑。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发现,大理从东汉起就出现瓷器的“雏形”,也叫“原始瓷”。到了元明时期,大量的瓷器开始在大理地区出现。展示的精品瓷器是以青釉瓷和青花瓷为主。青釉瓷器多为素面,釉色青亮。青花瓷器纹饰较多,美丽繁褥,层次分明,釉色青灰,较少为亮青釉,它们既有中原的风格,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对研究云南大理古代制瓷业及有关的社会情况有着重要意义。

陶器艺术1.jpg

佛教艺术

佛教传入大理后,南诏大理国统治者极力推崇,奉为国教,大理国时佛教达到鼎盛。举国上下,皆以敬佛为首要任务。22位国君9 位逊位为僧,百姓家家设有佛龛,人人手持念珠,连取名也要在名字中间夹上佛号。一些佛教僧侣被封为“国师”,“圣僧”,参与国家政事。在社会中出现了一个叫“释儒”的特殊阶层,僧人与儒生合流,佛教已经完全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社会意识中,大理享有“佛国”和“妙香国”盛誉。

佛教艺术.jpg

佛教艺术展厅

佛教艺术1.jpg

佛教艺术展厅

本主文化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福主”,白语称“武增”,是村落的保护神。本主崇拜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鬼主崇拜,南诏时形成。

本主文化.jpg

白族信仰的本主多种多样,有传说中的神,有历代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自然神。这些本主有感情、有七情六欲,他们有爱情,有婚姻,有家庭以及嗜好,怪癖。因此本主是神又是人,与人同形同性,富于现实性、人情味,被称为“食人间烟火的神”,是白族人神合谐的文化心理的折射。

本主文化1.jpg

在白族村寨几乎每村都建有本主庙,庙内供奉着木雕或泥塑的本主像,凡本主都有各自特定的节日,即本主节,既是白族群众对本主一年一度的隆重的祭祀活动,也是欢乐的民族节日。

本主文化2.jpg

本主文化展厅

本主文化3.jpg

本主文化展厅

数字化体验

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整合文化资源,以三维模型、视频、图像、声音、文字等多媒体的方式对文物进行全面的诠释,通过虚拟的环境、鲜活的形象、逼真的效果,跨越时空讲述大理文化遗产,讲述大理的故事,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大理文明的脉动,使珍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根植于大理的优秀文化活起来。该展厅包括“苍洱风光”高清视屏展播、“大理历史文化”互动墙、“大理民俗”展示、文物交互展示、“苍洱探宝”互动体验、“大理文旅全景”展示等六个体验区。

数字化体验.jpg

数字化体验展厅

数字化体验1.jpg

数字化体验展厅

苍洱丰碑

苍山巍峨,洱海浩荡,近代历史上,各民族优秀儿女从美丽广袤的苍洱大地走出,走出苍山洱海,走向神州大地,走向世界,永远走进了人民心中,苍洱大地因养育了这些英雄的儿女而骄傲自豪,这块土地也因此值得人们铭记。苍洱大地是一块热土。二十世纪上半叶,风云激荡,民主革命波澜壮阔,大理地处西南边陲,远离革命中心,在民主革命旗帜下,大理各族儿女与时代同脉博,与祖国、民族和人民共命运,投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中,以忠诚和信仰诠释了世代传承的家国情怀。在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创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乏苍洱大地走出的热血儿女的身影,民主革命不缺席苍洱儿女的初心和使命担当。苍洱大地是一块沃土。近代历史中国积贫积弱,争取民族独立、国富民强是时代的主题,无数的丹心赤子矢志努力于寻求救国图强良方的事业中,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新思潮。苍洱大地成长出一批科学菁英、文化奇才,他们在社会各领域践行救国图强的理想,成为云南至中国近代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的中坚力量,以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诉说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

苍洱丰碑.jpg

苍耳丰碑展厅

苍洱丰碑1.jpg

苍耳丰碑展厅

苍洱丰碑2.jpg

苍耳丰碑展厅

阅读1658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