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于1995年建成开馆,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目前共有馆藏文物10792件(套),承担着全州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物征集、展览教育、学术研究、文化旅游等职能。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是州属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财政全额拨款的正处级事业单位,与楚雄州文物管理所、楚雄州古生物化石研究中心、楚雄州中国彝族服饰研究所合署办公,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社科教育示范基地,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现已成为展示楚雄州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最佳窗口,成为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
楚雄州博物馆整个建筑依山布局,八个主要展厅呈中轴对称,长廊互相连通。大屋顶具有古建筑殿堂风韵,与逐层下降的土掌房、垛木房等彝族传统民居式建筑有机结合,既体现出现代建筑的宏伟气势,又突出浓郁的彝族建筑特色,是楚雄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开设有序厅、动物标本厅、古生物厅、历史文物厅、彝族厅、中共楚雄历史展厅、罗江艺术馆、临展厅、影视报告厅,展出各类文物6000余件,其中,古生物化石、青铜文物及彝族服饰收藏、陈列独具特色。
古生物厅
本厅展览分上下两层,楼下为第一单元——恐龙世界,陈列以楚雄地区出土为主的恐龙化石及恐龙科普资料,楼上为第二单元——丰富的古生物,陈列寒武纪、二叠纪、一直到第三纪(晚上新世)的各类古生物标本及楚雄元谋盆地出土的古生物标本和资料。
古生物厅下厅
第一单元 恐龙世界
楚雄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并闻名于世的“恐龙之乡”,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恐龙发现于楚雄禄丰县,首个由中国人装架的恐龙骨架也屹立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
楚雄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恐龙化石分布较多的地区,具有世界已知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埋藏最集中的恐龙化石遗址。自1938年杨钟健先生在楚雄禄丰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全州境内已发现近24个属,50余个种的蜥龙动物群。时代为中生代的三叠纪至中侏罗纪,距今约二亿二千万年至一亿四千万年。
古生物厅下厅
第二单元 丰富的古生物
楚雄州素来就有“天然博物馆”和“古生物化石宝库”之誉,它地处康滇地轴南段北侧偏西,是我国南方上新世与更新世地层研究和划分的关键地区。近半个世纪以来,这里相继发现了丰富的节肢动物、鱼、恐龙、卞氏兽等古代生物化石,以及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
古生物厅上厅
古生物厅上厅
古生物厅上厅
历史文物厅分上下两层,按照考古学历史分期陈列楚雄州的历史文物。楼下为第一单元“旧石器时代”和第二单元“新石器时代”,楼上为第三单元“青铜器时代”和第四单元“东汉至明清时期文物”。基本上反映了楚雄州的历史发展面貌,展示了楚雄这一被誉为“人类发祥地”和“铜鼓之乡”的历史文化风采。
历史文物厅下厅
第一单元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指的是以打制石器为特点,以狩猎和采集经济生活为代表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楚雄州元谋县境内所发现的元谋人,就是我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的代表。在元谋盆地,还调查发现了十余处旧石器文化遗址或采集点。
“元谋人”——我国及整个亚洲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170万年)
第二单元 新石器时代
楚雄州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或地点共50余处,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千年左右。遗址在全州10个县市内都有发现,因为主要分布在我州境内的金沙江流域,因此在云南地区新石器文化分类中分列为金沙江流域类型。这一类型的文化,以楚雄元谋县的大墩子遗址和永仁县的菜园子遗址为代表。
第三单元 青铜器时代
楚雄地区的青铜文化较为发达,主要分部于楚雄、姚安、禄丰和牟定等地,楚雄市的万家坝和张家屯两个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最具代表性。
历史文物厅上厅
青铜饰件
青铜兵器
“万家坝型铜鼓”——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铜鼓(距今约2700年左右)
第四单元 东汉至明清时期文物
本单元主要陈列楚雄州东汉至明清时期出土的各类文物,有陶俑、青铜器、钱币、铜境、火葬墓等。
汉代至明、清时期,以汉族为主的外来民族不断迁入楚雄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青铜、铁冶炼、陶罐、竹木、石雕等制作工艺,生产出许多生活用器,这些用器具有中原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古代铜钱与铜镜
云南在唐代南诏国时期之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火葬墓,只是焚尸而不墓葬骨灰。南诏国时期,佛教密宗阿咤呖教传入云南地区。
楚雄历史悠久,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牙齿化石的发现,标志着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及东亚地区活动的最早的人类祖先;来自大墩子等考古遗址的证据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在这里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步入了新石器时代;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以万家坝型铜鼓为代表的青铜文化,表明先民已进入奴隶社会;先秦时期,楚雄州境主要分布着氐羌、百越、百濮(pu)三大族群。西汉中期楚雄州境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分别隶属于越嶲(xi)、益州二郡;蜀汉时期,分属建宁郡、越嶲郡和云南郡;西晋时分属云南、建宁二郡;东晋咸康八年(342),有“爨(cuang)酋(qiu)威楚筑城硪碌赕(dan第三声)居之”,固有威楚之称。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现下辖楚雄市、禄丰市、双柏、牟定、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元谋、武定、二市八县。
彝族是楚雄州原住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被中原华夏文明视为“夷人”的嶲(叟)、昆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夷族”,即古代彝族,且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滇国。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遗留下了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彝族文化展——彝族梅葛壁画
彝族文化展——彝族生产生活用品展示
彝族文化展——彝族发展历程
第二单元 中国彝族服饰展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博大而灿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深厚积淀,是体现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
中国彝族服饰种类纷繁、图纹丰富,是彝族文化中的奇葩,堪称人类服饰史之缩影。以羊皮、毛毡、麻布、火草为质地,以传统手工裁剪、缝纫、编织的原始服装在现今多有残留。彝族服饰因地域、支系、年龄不同而有别,此外还有婚丧、战争、祭祀等用途不同的特殊服装。大致可按语言与地域划分为楚雄、滇西、滇东北、滇东南、大小凉山、红河等六大类型,每大类下又有若干款式。制作工艺有纺织、刺绣、镶贴、印染等,服装各部位上的装饰纹样色彩对比强烈,构图严谨,形义丰富,搭配有质地丰富、造型多样、工艺讲究的各类饰物,或花团锦簇,或富丽堂皇,缔造出了彝族人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多彩的彝族服饰是深藏于民间的艺术画卷,也是彝族文化的宝库。其质地、制作工艺、图纹生灵活现地勾画出彝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蕴含着彝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婚姻道德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彝族文化的活史料,是弥足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该展览,希望能让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彝族服饰,共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
中国彝族服饰展——展览场景
中国彝族服饰展——展览场景
中国彝族服饰展——展览场景
中国彝族服饰展——展览场景
中国彝族服饰展——展览场景
第三单元 彝族毕摩文化展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浩瀚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已渗透到彝族生活的诸多方面,彝族宗教信仰表现为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形成了以老虎、老鹰为主要崇拜物的图腾崇拜体系,形成了以毕摩和先祖为核心的神灵与祖先信仰体系。它们都蕴含着深远的历史信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储藏库”,也是哲学、历史、文化、科技、社会和民族研究的“活化石”。
摩祭祀法器
彝族毕摩文化展——彝族虎崇拜物
彝族毕摩文化展——毕摩祭祀法器
彝族毕摩文化展——毕摩祭祀经书
动物标本厅
本厅是楚雄州博物馆专门针对青少年学生而开设的科普教育场馆。陈列我州野生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和鱼类动物标本,一共200余件。
楚雄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中部高原区,州境内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落,溪河纵横。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四季温和。植被可分为灌丛草坡型、常绿阔叶林型、阔叶针叶混交林型和灌丛草甸型四种类型。优越的自然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极好的生栖繁衍条件。
我州共有自然保护区19个,珍稀保护动物77种。本州丰富的动物资源,是云南“动物王国” 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还有序厅以及楚雄历史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