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秧会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栽秧会”是在栽秧前后进行的歌舞活动。流传在洱源县,源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歌舞活动自始至终与栽秧劳动紧密联系。由“竖秧旗”、“开秧门”、“抢旗比武”、“田家乐”几个部分组成。

栽秧会22.jpg

主要流程

首先由装扮成秧官的人手执催秧锣,催促群众竖起绣有“五谷丰登”的三角旗和四丈余高扎有大斗,饰有彩球雉羽的“秧旗”。接着由秧官在秧田上拔起第一把稻秧并跳起“鹭鹭伸脚”(即一腿向后伸)、“白鹤展翅”(双手做飞翔姿势)等动作,唢呐模仿布谷鸟叫声,吹起“布谷报春”曲调,算是开了“秧门”。然后秧官敲起催秧锣,催促大家赶快插秧,这时盛装的挑秧小伙子和栽秧的姑娘就在唢呐吹奏声中开始了栽秧劳动。人们一边在田里栽秧,唢呐手一边在田头吹奏,在既紧张又愉快的劳动间隙中,惩罚在劳动中不努力的人,叫他们头顶秧苗跳舞逗趣,称为“捉懒汉”。当栽秧结束后,大家手持八角鼓、霸王鞭围着秧官跳舞并把他引回村子,边舞边打秧官,以表示对他的敬重和感谢。最后就在村头欢乐地表演起“田家乐”,由扮做渔、樵、耕、读的不同人物轮流出来表演,语言逗趣,边说边唱边舞,以此庆贺栽秧结束。

栽秧会23.jpg

在云南大理周城,每当栽秧季节,白族人民都要举行传统的民间盛会“栽秧会”。“栽秧会”是白族人民的一种劳动与娱乐的活动。

栽秧会.jpg

内容

开秧门这天清晨,白族群众在古戏台上奏起传统的吹吹腔大本曲,姑娘、小伙子们跳起欢乐的霸王鞭舞和八角鼓舞。村民们在村中的大青树下,摆上3张供桌,供桌上摆着香炉、烛台、猪头、鸡鱼、果酒等供品,开始祭祀仪式。首先祭“秧旗”。“秧旗”是栽秧会神圣的标志。旗杆有3丈多高,顶端饰有彩绸扎的升斗,象征“五谷丰登”,旗杆中部斜挂着犬牙形白布镶边的红色或蓝色大旗,旗面的颜色依据气候情况来定,天旱时旗面用蓝色,雨水多时旗面用红色。旗面上都用金线绣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字词。旗杆顶端还系有彩带、雉尾、铜铃等饰物。祭旗开始,周城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给秧旗系上红绸带,然后,村中的数名长者跪拜祈祷。“秧官”一声锣响,向四方大声吆喝道:“汪富等了,汪富等了”!(开秧门了!开秧门了)。整个祭祀活动体现出白族人民对劳动的无比崇敬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祭祀结束,在白族民间吹打乐队的唢呐声中,背秧的金花、挑秧的阿鹏组成的浩浩荡荡的栽秧队伍走向田间。

栽秧会1.jpg

田埂上插着8面“秧旗”,“秧官”边敲锣,边吟诵“春光泛泛下稻秧,今天秧囡嫁田头,多子多孙(穗)压弯腰,秋后喜庆大丰收”。吟毕,栽秧的金花就对着“秧旗”一字排开,铜锣、大钹齐声响,唢呐吹起栽秧调,紧张的劳动就开始了。栽秧的金花按照“秧官”的锣声快慢来调整栽秧的节奏;锣声则栽得快,锣声慢则栽得慢。田头丢秧的阿鹏和栽秧的金花也相互逗乐,阿鹏丢秧时故意将泥水溅到金花身上,金花也不断将泥水泼给阿鹏。边劳动,边嬉戏,他(她)们还意味深长地对起白族调,唱起了悦耳动听的白族情歌。苍山为盟,洱海为誓,欢乐难忘的“栽秧会”播下一年一季的稻种,也播下了金花、阿鹏一生一世的情缘。按白族传统的说法:田间栽秧越热闹越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年成就会大丰收。

栽秧会2.jpg

意义

白族人民用他们特有的文化方式,使紧张繁忙的生产劳动成为一种快乐,使繁忙的水稻栽种活动充满节日气氛。他们衷心祈愿四季平平安安,日子红红火火。白族人民用劳动的汗水织成了欢腾、喜庆的节日,也织就了斑斓多姿、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栽秧会3.jpg

栽秧会

栽秧会4.jpg

栽秧会

栽秧会5.jpg

栽秧会

栽秧会6.jpg

栽秧会

栽秧会7.jpg

栽秧会

栽秧会8.jpg

栽秧会

栽秧会9.jpg

栽秧会

栽秧会10.jpg

栽秧会

栽秧会11.jpg

栽秧会

栽秧会12.jpg

栽秧会

栽秧会13.jpg

栽秧会

栽秧会14.jpg

栽秧会

栽秧会15.jpg

栽秧会

栽秧会16.jpg

栽秧会

栽秧会17.jpg

栽秧会

栽秧会18.jpg

栽秧会

栽秧会19.jpg

栽秧会

栽秧会20.jpg

栽秧会

栽秧会21.jpg

栽秧会

阅读1970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