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蜂桶鼓舞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布朗族蜂桶鼓舞,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传统民俗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布朗族蜂桶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7。

布朗族蜂桶鼓舞.jpg

布朗族蜂桶鼓舞是布朗族跳鼓的总称,它起源于布朗族的创世传说和祭祀活动,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大文乡等的布朗族村寨中流传。其参加人数不限,动作大方、粗犷、潇洒,舞步刚健有力,节奏明快热烈,场面壮观动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布朗族蜂桶鼓舞1.jpg

历史渊源

蜂桶鼓是布朗族最古老的打击乐器,最早主要用于“祭竜”,随着小乘佛教的传入,布朗族吸收借鉴了傣族的象脚鼓、铓、镲,与本民族的蜂桶鼓融为一体合奏,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跳鼓”。此后,蜂桶鼓舞被纳人重大的佛教活动中,舞姿和舞步保持不变,逐渐成为插花节的专用舞蹈。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蜂桶鼓舞受到了广泛关注,文艺工作者通过加工整理,根据舞台和方阵队形的需要,队形、人数有所改变,但舞步、舞姿、节拍、手势均不作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布朗族蜂桶鼓舞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布朗族蜂桶鼓舞.jpg

表演形式

布朗族蜂桶鼓舞由跳蜂桶鼓(克广)、跳象脚鼓(克广紧)和跳甩手巾(习袜帕洁)三个部分组成,它有5种套路、三步和五步两种基本步伐,其中“三步舞”动作优柔缓慢,“五步舞”动作激越刚健。蜂桶鼓舞既适合广场演出,也适合舞台演出,人数可多可少,参与的布朗族群众往往排成单行或双行,在寨子里的道路或广场上轻松起舞。这些参与者可分为男、女两队,男队身背蜂桶鼓边舞边敲,女队手拿毛巾,随着鼓点的节奏边舞边甩,舞蹈过程中象脚鼓、金芒、锣、镲等打击乐器从旁伴奏。

布朗族蜂桶鼓舞2.jpg

蜂桶鼓舞是祖传的一种男女集体舞蹈,舞蹈即兴性很大,有两种跳法,即贺新房和木鼓舞,贺新房男性从或塘边称为“父、母、儿”的三个鼓进行伴奏,男女者手拉手围绕着伴奏边跳边唱边呼喊,舞者自始至终是走一步,身府前,退一步,身微后仰动。

布朗族蜂桶鼓舞5.jpg

表演道具

布朗族蜂桶鼓舞以蜂桶鼓为主要打击乐器,同时需要象脚鼓、金芒、锣、镲等打击乐器配合演奏。现今的蜂桶鼓直径一般25—30厘米,高70—80厘米,以攀枝花树或柳树挖空树心,两端蒙上牛皮制成,形似蜂桶。鼓棒直径3—4厘米,长40—50厘米,两端系有彩色布条。

布朗族蜂桶鼓舞8.jpg

布朗族蜂桶鼓舞所用的打击乐队也存在两种组织方式。其一,由蜂桶鼓、铓、钹加象脚鼓组成乐队,可由蜂桶鼓4只、象脚鼓2只、铓锣2只、钹2只,与一群耍手巾起舞的姑娘一同边舞边奏。其二,仅由蜂桶鼓、铓、钹组成乐队,一般以一大一小成对,数对配合使用。较大的一种长约45厘米,直径25厘米,小的体积比前一种小三分之一左右。

布朗族蜂桶鼓舞0.jpg

服装特征

表演布朗族蜂桶鼓舞,须身着布朗族传统服饰。布朗族崇尚黑色,因此服饰多以黑色为主色调,男子穿对襟短上衣,头裹黑色包头,戴银手镯,现男性多着汉装;女子着紧身窄油无领姊妹装短上衣,沿襟一转镶有花边,下穿较短小的筒裙,头上裹左右两尖出的黑色包头,戴眼耳环、银项圈、银手镯,腰裹一条自织的两头抽穗的布腰带(帕洁),小腿裹黑色布块,男女多赤足。中年妇女的服装款式不变,只是布的色逐步向明快色彩转变。

布朗族蜂桶鼓舞6.jpg

传承价值

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特有的舞种,它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反映着布朗人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表达了布朗人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诸领域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布朗族蜂桶鼓舞7.jpg

传承状况

蜂桶鼓舞的传承以舞场为主,布朗族人从小跟着长辈出人舞场,耳濡目染,自然会跳。当然也受长辈的指点,但无严格的师承关系,随意性很大。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基本上也是以中老年为主,传承人年老体弱,面临随老年艺人的消失而技艺逐渐消失的窘境。

布朗族蜂桶鼓舞9.jpg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布朗族蜂桶鼓舞也受到了时尚文化的冲击,对它进行抢救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布朗族蜂桶鼓舞1.jpg

传承人物

俸继明,男,出生于1955年11月,2009年6月12日,俸继明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申报。

布朗族蜂桶鼓舞传承人俸继明.jpg

保护措施

1987年,云南省民族电影制片厂摄制《云雾中的布朗族》,大南直“蜂桶鼓舞”被作为重要内容摄入该片。

为了让布朗族蜂桶鼓舞得到更好的传承,2006年3月,双江县委宣传部在大直南村组建了两支蜂桶鼓舞队。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布朗族蜂桶鼓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布朗族蜂桶鼓舞传承.jpg


重要展演

2016年10月15日,2016吉首鼓文化节在湘西矮寨大桥举办,来自国内外的多支鼓队聚集交流展演,布朗族蜂桶鼓舞也在其中。

2018年11月24日,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鼓舞鼓乐)初评活动在山西祁县进行,布朗族蜂桶鼓舞参与评选。

布朗族蜂桶鼓舞10.jpg

荣誉表彰

2006年底,在云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布朗族的蜂桶鼓舞《逗鼓》获得金奖。

2007年10月3日,双江老年体协夕阳红布朗族蜂桶鼓舞蹈队参加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舞动中华——中国群众文艺展演活动”,获得金奖。

布朗族蜂桶鼓舞11.jpg

文化轶事

相传,在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天上有九个太阳无遮无拦炙烤着大地,地球生灵涂炭。那时地球上万物通心,互为依存。为改变生存现状,地球上的生灵推举善于飞翔的白鹤王上天请求执掌地球生灵命运的天神帮忙,减少太阳照射。白鹤王在九重天上发现众神仙不理正事,在寻欢作乐。白鹤王一怒之下飞腿踢断水塔天柱。一时间天空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大雨越下越大,持续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几乎弥漫了整个大地,眼看洪水就要毁灭一切,就在万物生灵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群蜜蜂冒死冲破雷电上天请求天神下凡救人。蜜蜂的诚心感动了执掌人类的天神,天神答应下界施救,可惜天神下界时只找到奄奄一息的两兄妹。兄妹俩按照天神的旨意成婚,人类才得以繁衍至今。兄妹成婚繁衍人类,天神为使人类多姿多彩,就把人类分为不同的民族,讲不同语言。布朗族就是其中的一支。布朗人心地醇厚,天神把报答蜜蜂救命之恩的大任交给了布朗人的先民。布朗人的先民不负重托,找来空心的巨木截断做成蜂桶,让它住在里面,和自己相依相伴。为使世世代代牢记蜜蜂的这一功勋,布朗人还创造了蜂桶鼓舞,在每年祭祀和年节时集体欢舞。

布朗族蜂桶鼓舞13.jpg

阅读6905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