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西双版纳文化
傣族象脚鼓舞
傣族象脚鼓舞,云南省潞西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避邪,庆贺丰年。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许多国家。2008年6月7日,傣族象脚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基诺大鼓舞
大鼓舞,云南省景洪市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基诺大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8。基诺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基诺族有本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他们视之为本民族的“根谱”,并以歌、舞、节庆祭仪等形式,加以崇拜和...
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云南省勐海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歌形式,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打洛镇、勐满镇等布朗族聚居区。它源于布朗族先民的歌唱,是在布朗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傣族音乐而形成的。布朗族弹唱有“索”“甚”“拽”“宰”“团曼”五种基本曲调,它一般为男女对唱,男子边唱边弹奏四弦琴,女子则接以对应的词句,...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08年6月7日,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Ⅰ-67。《召树屯与喃木诺娜》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叙事长诗。长诗产生于封建领主制中期,即傣族封建领主政权最兴盛、南传上座部佛教最兴旺的时代,但它表述的却不是佛教出家修行的思想,而是对生活和爱情的赞美。历史源流关于《召树...
傣医药(睡药疗法)
傣医药(睡药疗法),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传统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医药特征傣医药是傣族人民在总结本民族传统医药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和借鉴印度古典医学和中医学知识,形成以“四塔、五蕴”(土、水、火、风谓之“四塔”,色、识、受、想、行谓之“五蕴”)和“解药理论”为核心的传统医学体系。睡药疗法是傣医药传统外治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中风、风湿病及高热昏厥等病症。它分冷睡和热睡两种。冷睡疗法...
大益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云南省勐海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云南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至唐代,普洱茶已远销内地和西藏。宋代,在“茶马互市”的贸易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普洱茶销行更广,出现了“士庶所有,皆普洱茶”的盛况。清代,普洱茶被列为贡品,朝廷增设官茶局专司有关的茶事。云南普洱茶主要产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和勐海县等地,在长期生...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云南西双版纳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贝叶经(傣语称“坦懒”)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傣语称“郭懒”)上的佛经。贝叶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贝叶经制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戈兰”,既贝叶棕树树叶之上而成。2008年,贝叶经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
傣族织锦技艺
傣族织锦技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手工织锦技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族织锦技艺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2008年6月7日,傣族织锦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106。历史渊源从有记录的资料来看,傣族织锦最早应该出现在唐代,那时便有傣锦向...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又译作傣族赞哈,意为会唱的人,既是歌手称谓,也是作为曲艺表演形式的曲种名称。傣族章哈兴起于十五世纪中叶,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江城、孟连、景谷等地傣族村寨。傣族章哈朗诵性与歌唱性有机结合,演唱时柔美抒情、流畅悦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代表剧目有《兰嘎西贺》《吾沙麻罗》等。傣族章哈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是传承傣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2006年5月...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据明钱古训《百夷传》载: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至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斗寨、勐罕曼峦寨、勐海县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傣族村寨仍然保留古老制陶工艺。傣族土陶广泛使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和佛事活动中。制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纹不同的木陶拍、卵石、竹片、木板、木锤、小簸箕等组成,原料是各地盛产的粘土。一般经过取土、晒土、筛土、加沙和泥、安装转盘、制坯、凉晒、烧制等几道工序。品种主要有...
冈永节
冈永节即祭竹鼠节,有时在傣历四月举庆,有时在傣历九月举庆,具体时间由寨内群众商定。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祭祀风俗之一。过冈永节时, 全寨男女老少穿戴一新,抬着锄头、背上竹篓一起上山去挖竹鼠。挖到竹鼠以后,将其中一只竹鼠用山花野草装饰打扮,带上花环,拴在一根长竹竿上抬回村寨。人们敲着竹板缓缓绕寨一周,再把竹鼠抬到达曼家中,摘去竹鼠身上的鲜花和饰品,一刀砍下竹鼠头留给达曼。将竹鼠收拾干净,一户割...
嘎汤帕节
嘎汤帕节,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这句哈尼族语,有的说是纪元年号,据说哈尼族的年号叫“嘎汤纪元”。但多数人则认为“嘎汤帕”意指万象更新或万物复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1987年7月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州哈尼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将嘎汤帕节正式决定为哈尼族的年节。嘎汤帕节虽然是哈尼族早已有之的传统佳节,但从前没有统一的节期。据传,古时候的嘎汤帕节要过15天,以祭祖、宴请为主要内容。...
基诺族特懋克节
特懋克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原住民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特懋克”(英文名:Te Mao Ke)为基诺语,意为“过年”。“特”汉语意为“打”,“懋克”为“大的铁”,因此“特懋克”节也称“打铁节”。在基诺语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铁节 ”,是基诺族为纪念铁器的创制使用而举行的节庆。早年的特懋克节就是打铁节,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举行特懋克节。节日活动包括:剽牛仪式,祭大鼓(神鼓)、打秋千、陀螺...
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为“奥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布朗、德昂等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结夏"。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约当夏历六月中)。从是日开始的3个月为小乘佛教的安居斋戒期,在此期间僧侣在佛寺中净居修学,接受供养,不许出外巡游,世俗信徒也到佛寺中静坐参禅,听佛爷讲经说法,每隔7天祭奉一次,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供佛。老年信徒常...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游行、文艺汇演、电影晚会、展览和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泰国、缅甸、老挝等国都在每年公历4月中旬欢度此节...
布朗族
我国布朗族总人口为119639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其中,约有3万多人较为集中的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打洛、勐满、勐岗等乡镇,约有5万多人散居于双江、保山、施甸、昌宁、云县、镇康、永德、耿马、澜沧、墨江等市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是我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约占布朗族总人口的65%。此外,南涧、景东、景谷、思茅、景洪、勐腊等市县的山区亦...
布依族
布依族总人口约2870034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壮语北部方言和贵州望谟、册亨、独山、平塘、安龙、兴义等市县的布依语基本相同。由于布依族与汉族长期的文化...
傣族
傣族人口有1261311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傣族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平均海拔在500—1300米之间,地势较低。这里四季...
基诺族
基诺族总人口为23143人(2010年),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7个特有民族之一,1979年被国家正式确定的祖国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单一民族。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可释意为“舅舅的后人”或“尊重舅舅的民族”。过去汉语译为“攸乐”,故又习称其居住的基诺...
佤族
佤族有429709人(2010年),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一部分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分别为135595人和58532人。佤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在澜沧江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地带。这里山峦重迭,平坝很少,习惯上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