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云南省勐海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歌形式,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打洛镇、勐满镇等布朗族聚居区。它源于布朗族先民的歌唱,是在布朗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傣族音乐而形成的。布朗族弹唱有“索”“甚”“拽”“宰”“团曼”五种基本曲调,它一般为男女对唱,男子边唱边弹奏四弦琴,女子则接以对应的词句,其唱腔圆润委婉,旋律清甜优美,歌词多反映男女恋慕之情。布朗族弹唱主要用于重大节庆、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唱涉及民族迁徙历史、生产知识、祭祀等内容,此外也会唱一些山歌、情歌、劳动生活和儿歌等。
2008年6月7日,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14。
历史渊源
布朗族弹唱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打洛镇、布朗山乡、西定乡和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等地,同时还有与打洛镇一江之隔的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布朗族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布朗族弹唱经历了初期自在地发展、“文革”期间发展严重受限,以及国家对民族文化重视后繁荣发展等发展阶段。
1950年前:受傣族文化影响的布朗族弹唱
打洛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小镇,长期以来生活着傣族、爱伲人和布朗族、拉祜族等。1950年前,由于受傣族土司的长期统治,其文化受到傣族文化的巨大影响。布朗族没有文字,民间曲艺受傣族文化影响较大。佛教传入布朗地区后,布朗族男孩十一二岁都要进佛寺当小和尚,学习傣文、读经书。傣文为布朗族记录保存民族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创造了条件。由于大量傣文文献被布朗族吸收、应用,布朗族文化因而得到充实和发展。因此,布朗族弹唱中多是傣语,后来才有了布朗语的歌本。此外,受傣族文化影响较大的村寨,布朗族当地人称他们为“傣布朗”,“傣布朗”的特征是平时交流用傣话,依然唱布朗歌。
1950年至2000年:布朗族弹唱的曲折发展与复兴
1949后,随着傣族土司制度的终止,布朗族村寨办起了学校,傣族对布朗族的影响逐渐减弱,布朗族音乐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布朗族开始打破用傣语演唱民歌的格局。原来布朗族民歌是用傣族的乐器伴奏,20世纪50年代加入了布朗玎作为伴奏乐器。20世纪80年代,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吸收了一名专业从事布朗族弹唱的演员。后来,布朗族弹唱不断出现在西双版纳州的大型文艺演出和外事演出活动中。1950年后,布朗族弹唱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文革”前布朗族弹唱的“抢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国家提出抢救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政策,并在1958年开展了采风运动,对民间音乐、传统民歌、少数民族民间乐种、民族乐器等进行了挖掘整理。1965年布朗族女歌手南罕甩在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中展露布朗族民歌的优美旋律。
20世纪50年代初,布朗族不满足用傣语演唱曲艺格局,希望完全用本民族语言说唱,充分表现社会主义社会新生活、新事物,经过民间艺人“章逋”长期精心探索,对民间巴逋说唱中使用的民间音乐曲调进行改编,创作了不少新曲本。布朗族弹唱现代曲目《家乡的变化》,1965年参加云南省曲艺现代曲目观摩演出大会并获奖。民主改革很大程度上尊重民族文化,其音乐文化得到保留与发展。
二是“文革”期间布朗族弹唱的“失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种宗教信仰和民俗有关的活动均遭禁止,寺庙改为学校、仓库,和尚被迫还俗,经书被烧,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民间音乐均遭禁唱,使中国的音乐事业受到严重影响,除了唱革命样板戏等政治功利性的作品,音乐创作基本停止,之前的民间音乐收集工作也陷入停顿。
三是改革开放后布朗族弹唱的“复兴”。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的音乐从僵硬的“为政治服务”、“反阶级斗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传统的音乐民俗也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布朗族弹唱登上文艺舞台。
2000年以后:布朗族弹唱的繁荣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布朗族弹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布朗族弹唱的发展进入繁荣发展的阶段。
演唱形式
布朗族弹唱歌唱形式多样,可一人独唱、二人对唱、多人合唱等。其中,即兴而唱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情况下,二人对唱多为情歌对唱;多人合唱多为节日期间,村民们一起庆祝节日时,众人一起合唱,营造节日氛围。
布朗族弹唱的传统形式是坐唱式,一般为一男一女对唱,男子需边弹琴边唱。由于这一传统弹唱形式来源于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方式,确切点说,是布朗族小伙子晚上“串姑娘”的一种“基本”形式。弹琴的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小伙子能否找到心上人或找到什么样的心上人的“大问题”。因此,布朗族山寨的青年小伙子一般都能弹奏“玎”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布朗族弹唱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登上文艺舞台演唱的布朗族弹唱新曲目,其演唱形式为走唱式,女演员边唱边舞,男演员边唱边舞还边弹琴。
音乐唱腔
布朗族弹唱的音乐唱腔,是用布朗族民歌中叫“嗦”(又称“索”)的曲调演变而成。这种曲调属五声音阶,有官、徵、商、羽四种调式。曲调旋律性、歌唱性很强;常有八度音程的上跳或下跳;旋律的运行基本上随唱词而定,每个乐句的小节数不固定,少则二小节,多则六、七小节;也无明确的乐段大小,唱词有多少旬,其音乐的乐句就有与该句子数基本一致的乐句数;音乐的旋法,是在该种曲调典型音乐材料所组成的乐句基础上,随唱词句子的长短和声调起伏走向而变化再现。其次,唱腔的开头和每个乐句之间均有一个乐句的间奏,既为演唱者提供歇息,又烘托了演唱气氛。因此,其唱腔不但欢快热烈、完整统一。而且活泼动听、富于变化,且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弹唱音乐的特点。
曲调特点
布朗族弹唱曲调种类多样,题材内容丰富。按照打洛镇布朗族弹唱传承人对其的分类,主要有宰、拽、索、笙、筒玛五大类。宰调包括宰、宰目、宰崩、宰瓦、色排宰、宰咪、宰目列目然(童谣);索调分为佧甜、佧顶、佧约、佧景迈(高低)、佧帮朵、佧景德、佧三岛(缅甸三岛调)、佧西美(西美调)等。拽、笙和筒玛没有更多的分类。索调一般年轻人唱的比较多,常用来歌唱爱情,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达。笙调一般用以讲故事和摆家常的内容。按照演唱布朗族弹唱的不同年龄结构群体划分,又可以划分为儿童歌、情歌(青年未婚男女)、风俗歌(所有人)等;在过去由于布朗族村寨居住分散,加之大山的阻隔、交通不便、信息交流困难等因素造成村寨之间文化交流较少,因此,形成了布朗族“各守各的山、各唱各的歌”的局面,本民族风格基本相同,但各村寨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在其本原曲调的基础上,各个布朗族村寨又派生出本村寨特色的“曲调”。在打洛镇布朗族村寨中,有“曼夕调”“曼芽调”“曼山调”等,而在整个西双版纳布朗族中,又有“打洛调”“西定调”“曼迈调”和“布朗山调”等。
唱词特点
布朗族弹唱用布朗语演唱,其唱词及平时的语言表达中,都会出现一些傣语、佤语和汉语词汇。布朗族弹唱的文字脚本均由唱词构成,没有散说式道白。其唱词分段,每段的句数不定,少则一、二句,多则十多旬,根据该段的内容而定,没有明显的规定。传统布朗族弹唱的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和表现爱情的唱段。其唱词结构多为问答式。从文字结构看,布朗族弹唱的唱词为问答式或试探式、相互倾诉式。每段唱词句数不等,可多可少。
布朗族弹唱多是即兴创作,在歌词写作方面,人们擅用比喻。而尤以在情歌中擅用比喻,且多把爱情、思念等比喻为山花、飞鸟、游鱼等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
伴奏乐器
布朗族弹唱主要的伴奏乐器是布朗玎,传统的布朗玎是两根弦,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艺人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改编成了有四根弦的布朗玎。布朗玎属于弹拨类乐器,由琴头、琴杆和音箱组成,三个部分由同一块木板经由画尺寸、挖空、打磨、喷漆、安装琴弦和琴柄等步骤制作而成。各地布朗玎形状和规格不同,但差异不大,以打洛镇曼夕下寨为例,布朗玎全长96~97厘米,音箱31厘米,品区39~39.5厘米,一般琴杆修长,音箱呈柔和的长方形。一般做布朗玎要选好木料,如香椿树等。
代表作品
布朗族弹唱题材丰富,内容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宰调《布朗族迁徙歌》讲述了布朗族由于遭遇战乱,其头人岩冷带领着部落成员从昆明滇池附近先迁徙到德宏、缅甸、打洛和澜沧的过程;宰文《拉木料》唱出大家喊着拍子拉木料时的团结一致;么里么然调《相遇黄牛》唱出了布朗族儿童遇到一头大黄牛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可爱;索调《情歌对唱》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赞美和向往。宰目《赕佛歌》歌唱的是赕佛时,每个人所赕的物品以及将会受到祈福保佑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布朗族弹唱的题材内容有了很大扩展,增添了表现社会进步、新人新事不断涌现的一些内容。其代表作品有《欢乐的布朗》《两朵花儿一样香》《今夜月色多美好》等。
传承价值
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布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布朗族身份表达与彰显的文化象征符号,也是布朗族与其他周边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载体。
传承状况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女子婚后不能在公共场合唱歌之类传统习俗的限制,布朗族弹唱的传承人越来越少,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传承人物
岩瓦洛,男,1959年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云南省勐海县申报。
保护措施
从2008年开始,勐海县文化馆每年一次布朗族弹唱培训班,由传承人授课,负责向参与学习者讲述某一曲调的文化内涵、唱法等。
2010年5月,勐海县文化馆在打洛镇曼芽村组建了布朗族弹唱传习所。
2014年8月,勐海县文化馆在布朗族弹唱省级传承人玉坎拉家成立了第二个布朗族弹唱传习点。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勐海县文化馆获得“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项目评估合格,勐海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重要活动
1965年,布朗族弹唱现代曲目《家乡的变化》在云南省曲艺现代曲目观摩演出大会中进行了表演。
2015年,布朗族弹唱在北京音乐节中进行了表演。
2019年7月22日,布朗族弹唱曲目《太阳照进我心田》在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中进行了表演。
荣誉表彰
20世纪80年代初,布朗族弹唱曲目《欢乐的布朗》在中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得优秀节目奖。